<address id="ftvtz"></address>
        <address id="ftvtz"></address>
        <noframes id="ftvtz"><form id="ftvtz"><nobr id="ftvtz"></nobr></form>

        <noframes id="ftvtz">
        <noframes id="ftvtz"><form id="ftvtz"></form>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订单查询
          〓 分类浏览 〓
          烧结实践与科学原理
          作 者:[美] 兰德尔方苈≧andall M.German)
          作  者: [美] 兰德尔方苈≧andall M.German)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7
          页  数: 430
          I S B N : 9787122382405
          所属分类: 粉末冶金类书籍
           定价:168    高级会员:¥161.28   VIP会员:¥154.56

          内容简介

          本书先结合烧结历史与科学,概述了烧结理论的演变,并从简单的概念出发阐明了基础科学的关键问题,介绍了烧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原理,内容包括烧结热力学、动力学、液相烧结、压力烧结、复合粉体烧结、纳米粉体烧结、快速烧结等,并描述了烧结过程的表征技术手段,进行了烧结实例讲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书可供材料、冶金等专业研究人员及高校教师阅读,亦可作为材料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背景001
          1.2展望002
          1.3定义003
          1.4烧结技术005
          1.5基础数据006
          1.6关键资源007
          参考文献0082

          第2章烧结的历史/011
          2.1里程碑011
          2.2早期烧结产品012
          2.2.1土陶012
          2.2.2瓷013
          2.2.3铁、铜、银015
          2.2.4铂金坩埚017
          2.2.5铁矿石硬结019
          2.2.6钨灯丝021
          2.2.7硬质合金模具023
          2.2.8钨基合金防辐射盾牌026
          2.2.9青铜轴承026
          2.2.10汽车零部件027
          2.2.11聚四氟乙烯028
          2.2.12烧结磨料磨具029
          2.3相互依存的发展029
          2.4主要经验教训030
          参考文献030

          第3章基础构架的发展/034
          3.1烧结的定性理论034
          3.1.1早期的推测034
          3.1.2Rhines和Lenel理论035
          3.1.3Frenkel——表面能和黏性流动035
          3.2定量烧结概念的出现036
          3.3理论基础的发展038
          3.3.1原子理论038
          3.3.2表面能039
          3.3.3原子运动040
          3.3.4微观结构042
          3.4实验设备及性能测量046
          3.4.1温度测量046
          3.4.2烧结炉046
          3.4.3性能量化047
          3.4.4表面积047
          3.4.5压力的作用048
          3.4.6新型设备048
          3.5组织机构的发展048
          3.6整合049
          3.7烧结理论的现状051
          参考文献052

          第4章测量工具与实验观察/058
          4.1烧结过程中材料的变化058
          4.2颗粒黏结061
          4.2.1烧结颈尺寸061
          4.2.2烧结颈形状065
          4.3力学性能068
          4.3.1强度068
          4.3.2硬度072
          4.3.3弹性模量073
          4.3.4其他力学性能074
          4.4尺寸变化074
          4.4.1收缩075
          4.4.2膨胀080
          4.4.3直接成像081
          4.5密度、致密度、孔隙率084
          4.6传导性086
          4.7磁性能087
          4.8表面积和气体渗透性087
          4.9孔结构090
          4.10微观组织094
          4.10.1晶粒尺寸分布095
          4.10.2晶界与孔隙的相互作用097
          4.11热学性能099
          4.12小结101
          参考文献103

          第5章早期的定量测量/108
          5.1概述108
          5.2烧结科学的开端108
          5.3铜的烧结109
          参考文献113

          第6章烧结过程中的几何轨迹/116
          6.1概述116
          6.2烧结的几个阶段117
          6.2.1烧结前——形成接触120
          6.2.2初始阶段——烧结颈长大120
          6.2.3中间阶段——孔隙球化122
          6.2.4最终阶段——孔隙闭合123
          6.3界面曲率与能量124
          6.3.1曲率梯度124
          6.3.2界面能量变化127
          6.4微观结构变化128
          6.4.1晶粒尺寸与形状129
          6.4.2晶粒尺寸分布131
          6.4.3孔隙结构132
          6.4.4孔径分布134
          6.4.5孔隙附着晶粒边界137
          6.5宏观结构的变化——尺寸与形状140
          6.6表面积变化143
          6.6.1表面积降低143
          6.6.2表面积与烧结密度144
          6.7小结145参考文献146

          第7章烧结热力学与动力学/149
          7.1曲率梯度与应力149
          7.2气氛中的反应150
          7.3物质传输机制153
          7.3.1黏性流动154
          7.3.2表面扩散156
          7.3.3体积扩散158
          7.3.4晶界扩散161
          7.3.5位错运动——攀移与滑移161
          7.3.6蒸发-凝聚162
          7.4动力学关系163
          7.4.1初始阶段164
          7.4.2中间阶段167
          7.4.3最终阶段172
          7.5工艺过程变量173
          7.5.1温度174
          7.5.2时间175
          7.5.3升温速率176
          7.5.4颗粒尺寸176
          7.5.5生坯密度177
          7.6小结177
          参考文献178

          第8章微观组织的粗化/183
          8.1概述183
          8.1.1特性183
          8.1.2重要性185
          8.1.3相互作用186
          8.2晶粒粗化187
          8.2.1晶粒长大速率187
          8.2.2孔隙率、液相与气相的影响189
          8.2.3稳定的晶粒形状191
          8.2.4稳定的分布192
          8.3孔隙结构变化193
          8.4粗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194
          8.5小结196
          参考文献196

          第9章液相烧结/201
          9.1概述201
          9.2相关概念的发展202
          9.3微观组织的发展206
          9.3.1典型的微观组织206
          9.3.2接触角与二面角207
          9.3.3体积分数209
          9.3.4孔隙、孔径和孔位置210
          9.3.5晶粒形状213
          9.3.6粒度分布214
          9.3.7晶粒间距、数量和界面面积216
          9.3.8烧结颈尺寸与形状217
          9.3.9固相骨架的测量218
          9.3.10分析中的敏感因素219
          9.4预烧结阶段220
          9.4.1化学作用220
          9.4.2微观组织变化221
          9.5液相形成222
          9.5.1固相黏结分离222
          9.5.2晶粒重排224
          9.6溶解-析出225
          9.6.1颗粒形状改变225
          9.6.2致密化227
          9.6.3烧结颈生长与烧结体收缩229
          9.6.4聚结230
          9.6.5晶粒生长232
          9.6.6孔隙填充232
          9.7最终固相骨架烧结阶段234
          9.8瞬态液相烧结234
          9.9超固相线烧结235
          9.9.1致密化机理236
          9.9.2颗粒属性238
          9.9.3致密化模型238
          9.10反应性液相239
          9.11熔浸烧结241
          9.12活化液相烧结242
          9.13实践方面242
          9.14小结243
          参考文献243

          第10章加压烧结/249
          10.1外加压力的作用249
          10.2热软化252
          10.3压力效应253
          10.3.1应力集中253
          10.3.2塑性流动255
          10.3.3颗粒加工硬化256
          10.4扩散与蠕变256
          10.4.1体积扩散蠕变258
          10.4.2晶界扩散蠕变259
          10.4.3位错攀移和幂律蠕变260
          10.4.4液相和黏滞相261
          10.4.5反应和放热过程262
          10.4.6电场263
          10.5多种机制控制的致密化速率264
          10.6密度与机理图266
          10.7微观组织演化267
          10.8加压技术270
          10.8.1应力状态和应变速率270
          10.8.2单轴热压274
          10.8.3热等静压275
          10.8.4三轴加压277
          10.8.5放电烧结278
          10.8.6热锻279
          10.8.7气体锻造281
          10.8.8粉末挤压282
          10.8.9冲击波固结282
          10.9致密化的限制283
          参考文献284

          第11章混合粉末与复合材料/289
          11.1重要性289
          11.2物理作用290
          11.3化学作用295
          11.4溶解度的角色295
          11.4.1均质化296
          11.4.2膨胀299
          11.4.3强化301
          11.4.4复合304
          11.5共烧、层状复合和两相材料烧结307
          11.6小结309
          参考文献309

          第12章快速烧结/315
          12.1概述315
          12.2早期的示范317
          12.3纳米粉末快速烧结319
          12.4快速加热技术321
          12.4.1放热反应321
          12.4.2电流加热322
          12.4.3等离子体放电加热322
          12.4.4微波加热324
          12.4.5激光和红外加热327
          12.4.6感应加热329
          12.5辅助压力330
          12.6前景332
          参考文献332

          第13章纳米尺度烧结/337
          13.1概述337
          13.2颗粒尺寸的作用340
          13.3烧结温度343
          13.4不变的热力学344
          13.5时间-温度-颗粒尺寸344
          13.6模型和实验344
          13.7解决方案345
          13.8两步烧结348
          13.9展望349
          参考文献349

          第14章计算机模型/354
          14.1概述354
          14.1.1模拟的基本架构355
          14.1.2模拟的必要条件355
          14.2程序358
          14.3数据要求360
          14.4原子计算362
          14.4.1能量的计算方法362
          14.4.2模拟程序363
          14.5重塑模型365
          14.6物理事件模型367
          14.7蒙特卡罗法371
          14.8连续介质模型与有限元分析法371
          14.9离散元模型375
          14.10综合烧结曲线375
          14.11神经网络模型377
          14.12小结377
          参考文献378

          第15章烧结实践/383
          15.1关键参数383
          15.1.1尺寸控制383
          15.1.2成分控制386
          15.1.3缺陷的避免390
          15.2参数的控制391
          15.3烧结气氛392
          15.3.1反应392
          15.3.2氧含量的控制395
          15.3.3碳含量的控制397
          15.3.4密度的变化398
          15.4设备399
          15.5烧结工艺过程401
          15.6成本401
          15.7实例401
          15.7.1氧化铝402
          15.7.2铝402
          15.7.3黄铜和青铜403
          15.7.4硬质合金404
          15.7.5铜404
          15.7.6金刚石405
          15.7.7钢铁406
          15.7.8稀土永磁体407
          15.7.9碳化硅408
          15.7.10氮化硅409
          15.7.11不锈钢409
          15.7.12钛411
          15.7.13工具钢411
          15.7.14钨基高比重合金413
          15.7.15氧化锆413
          15.8小结414
          参考文献415

          第16章烧结的未来展望/419
          16.1联系419
          16.2新材料420
          16.3新的应用422
          16.4新工艺423
          16.5小结424
          参考文献425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85235193   传真:0571-85235193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08  邮编:310004
            客服QQ:496617775点击进行在线咨询    客服邮箱:496617775@qq.com 
          联盟网站:中国粉末冶金商务网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粉末冶金人才网粉末冶金网上展中国注射成形网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B2-20100325-6
          97午夜无码理论电影影院
              <address id="ftvtz"></address>
                <address id="ftvtz"></address>
                <noframes id="ftvtz"><form id="ftvtz"><nobr id="ftvtz"></nobr></form>

                <noframes id="ftvtz">
                <noframes id="ftvtz"><form id="ftvtz"></form>